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法院新闻

岳阳楼上读《岳阳楼记》之感受

时间: 2012-03-06 09:47 点击量: 298
                               袁以俊

    外面春雨濛濛,虽有一丝丝寒意,但内心却是暖暖的。

    离开刚参观的长沙市天心区法院,我们乘上车,去岳阳市登岳阳楼,再读中学时代的《岳阳楼记》。

    一路上,脑海中不时浮现天心区法院审判大楼之神圣威严,立案大厅之温馨别致,特别是立案大厅导诉台、休息室、接待室、调解室、一站式立案窗口、缴费POS机、案件自动查询台,和那些来法院诉求的当事人,几乎构成了一幅法与人和谐的画面,历历呈现在我眼前,伴随我不知不觉来到了洞庭湖畔,岳阳楼下。

    在导游栩栩如生的讲解中,我了解到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全楼没有一块砖石,没有一颗铁钉,三层三檐,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其独特的古代建筑民族风格,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艺术才能。走进一楼、二楼均能看见在正堂中间嵌有一幅范仲淹散文《岳阳楼记》,二楼《岳阳楼记》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真迹,张老用行、楷、隶、草四种笔法一气呵成,笔力雄厚,独巨匠心,堪称传世珍品。我跟随导游从“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开始,默默读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似乎又回到了中学时代的课堂之中,我再一次领略到了古人高尚的处世哲理和忧患意识。站在岳阳楼顶层三楼,倚楼眺望洞庭湖,洞庭湖水与天相连,浑然一色,无边无际,正如三楼嵌有的楹联所道:“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三楼还嵌有毛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又是岳阳楼一处点睛之笔,其笔法雄健奔放,神形兼备,让我深感一代伟人之豪迈。

    游完岳阳楼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处世哲理。

    在我们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作为法官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在利益得失、荣誉挫折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永葆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更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做一名廉洁、自立、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登楼后暗自“三问”让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