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两面分别印着“秉公执法伸正义,清廉法官解民忧”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不是亲人似亲人”的锦旗,从陕西西安邮寄至安陆市人民法院执行局。令人意外的是,赠送锦旗的并非胜诉的申请人,而是案件的被执行人。这一反常之举背后,是一场充满法理人情的执行故事。

借款纠纷陷入僵局 执行案件遇困境
2023年4月,西安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陈某向申请执行人余某借款40万元用于经营。后因经营状况不佳,仅能偿还20万元。经法院判决,陈某需偿还剩余借款本息。判决生效后,因被执行人未主动履行,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启动网络查控,发现被执行公司账户内资金所剩无几,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寥寥。若径行采取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措施,虽能对被执行人形成压力,却也可能使其经营雪上加霜,彻底丧失履行能力,导致案件陷入“执行不能”的僵局。
面对此种情形,执行法官决定暂缓采取强制惩戒措施,选择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沟通,寻求化解纠纷的最优路径。
柔性执法有温度 释法明理促履行
然而,在约定的调解日当天,法院门口却发生了突发状况。申请执行人余某带人将前来应约的被执行人陈某围堵在车内,现场气氛一度紧张。接到陈某的求助电话后,执行法官立即赶到现场,严肃批评了余某的过激行为。“有纠纷,法院会给你们做主,但绝不能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法官果断处置,将双方带入执行事务中心。一场剑拔弩张的对峙,就此被引入理性沟通的轨道。
法官先是安抚余某情绪,而后深入了解被执行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在确认企业虽有困难,但仍有工程款项未回笼、具备分期履行能力情况下,法官的工作重心转向“释法”与“说理”。
一方面,法官向被执行人陈某严肃释明了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及其对企业信用的长远影响,并站在帮助企业恢复经营的角度,引导其思考可行的还款方案。另一方面,他耐心与申请执行人余某沟通,阐明“竭泽而渔”的执行方式可能导致其债权最终落空,争取对被执行人给予合理宽限的理解与支持。
“法官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真正设身处地为我们考虑。”被执行人陈某感慨道,“最打动我的是法官在法院门口的处理方式,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首先维护了我的安全,还让对方为过激行为道了歉。这种公平公正,让我这个外地人感到安心。”
分期履行解难题 两面锦旗表谢意
正是这份基于公正的信任,融化了双方对立的坚冰。在法官的耐心斡旋下,双方最终达成并签订了分期履行的执行和解协议。此后,被执行人陈某严格依约履行,将全部案款支付完毕,案件圆满执结,申请执行人余某的合法权益全部兑现。
案件了结后,远在西安的陈某与其公司特意定制了两面锦旗邮寄给执行法官。这份来自被执行人的特殊谢意,不仅是对承办法官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人民法院善意文明执行的无声赞誉。如今,这两面锦旗悬挂于执行局办公室的墙上,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激励着我们在每一起案件中坚守司法为民的初心,也鞭策着我们在法理情融合中寻求案结事了的最佳路径。
近年来,安陆法院始终秉持“如我在执”的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法理与人情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努力让每一个“两难”案件收获“双赢”结局,以实实在在的执行成效,传递着温暖人心的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