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法院报 :法官也要具备 “工匠精神”

时间: 2016-04-11 10:37 点击量: 548

20160401 星期五  人民法院报  法律文化

杨立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个新词:工匠精神。报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年的经验告诉笔者,但凡政府和舆论提倡什么,就说明我们缺乏什么,缺什么就该补什么。

    比如说,著名的阳江十八子刀具一套最高能卖1000多美元,一套德国双立人可以卖6000多美元,而瑞典一家叫Damasteel的公司所卖的折刀价格最高,更是卖到5万美元一把。为何同样是刀具,中外之间的差别就那么大呢?据业内人士说,中国产品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细的工艺,从业者缺的是一种工匠精神

    何谓工匠精神?著名时事评论员梁思奇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一语中的——《工匠精神,一种对技术和质量精益求精的傻劲》。具体就技术来说,精益求精就是八风不动,专心致志;就质量来说,就是一丝不苟,好上加好,像广告里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此,才能制造出经久不衰质量上乘风扉市场的产品来。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胡适先生笔下差不多先生的遗老遗少仍有不少。

    多年来,在法官队伍里,也存在着一部分差不多就行差不多法官。比如,就有 “判处有期徒刑3的奇葩判决;张秋菊李秋菊一字之差,于是就有张冠李戴的乌龙文书。

    “差不多先生当道,其后果不寒而栗:这样的人做医生,轻则错诊误诊,贻误病情,重则误人性命;差不多先生充斥企业,假冒伪劣产品就会泛滥成灾;建筑行业差不多先生多了,楼歪歪”“桥脆脆之类的悲剧就不会绝迹。

    法官队伍中差不多先生多了,就会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伤害社会公平正义,公众就会失去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一次质量不合格的判决,后果远比一个劣质的手机和残次的汽车要严重得多。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是污染水源。

    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作为法官,要治我们身上的马虎病,就得拿工匠精神的药方予以治疗,其中的三副药引必不可少:

    责任心。作为法官就应该如工匠对他的客户负责一样,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责任感,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对案件当事人权利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人民利益负责。

    敬业精神。一个法官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不热爱,对法律不敬畏,就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必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把事业当副业,办事办案势必心不在焉,马马虎虎,敷衍草率,更遑论工匠精神

    “八风吹不动的定力。一旦选择了审判事业,就要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世风所动, 以滴水石穿、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恒心与锲而不舍的追求,将每一件案件都打造成经得起法律检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如山铁案。

    以上三副药引与工匠精神之药一起配齐,每日进服,持之以恒,必显奇效。如此,马虎病可愈,公平正义的目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