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小区居民对物业服务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致使居民与物业公司的纠纷不断。大量案情简单、标的额较小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不断涌现,成为城市基层群众性纠纷的重要源头。
为深化物业纠纷诉源治理,构建多元解纷机制,3月6日,安陆市人民法院城区法庭主动联合市住建局、人大代表、部分物业公司及业主委员会成员,在府城儒学社区第二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物业纠纷化解联席会,共商基层治理良策。这场“把脉问诊”式的对话,直面物业费缴纳、车位权属等民生痛点,凝聚各方力量寻求破局之策。
会上,物业公司道出当前服务困境:“网络传言空置房可以免缴物业费,部分业主以此为由拒缴。”“还有地下车位产权归属存在争议,导致收费工作难以推进。”业主代表们也纷纷表达不满:“物业公司服务不好,对业主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回应,为何地下停车位还要收费?”双方就服务质量标准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针对这些问题,住建局工作人员现场出具“诊断书”,剖析物业纠纷产生的根源,包括开发商遗留问题、业主认知偏差、物业公司服务缺乏人性化以及各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并详细解读了小区地下停车位的归属及收费政策。
“自2023年3月至2025年3月期间,仅两年受理的物业纠纷高达600余件,其中40%通过诉前调解化解,这充分显示此类纠纷在诉前预防和诉后调解方面存在广阔空间,仅靠诉讼并非解决此类案件的最佳途径。”城区法庭张全辉法官用数据说话,以《民法典》为依据,结合审判实践,围绕物业服务合同的签订与履行、物业费缴纳、小区公共设施维护管理等日常生活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就加强物业服务纠纷预防和矛盾化解工作向物业公司提出建议。法官助理刘顶通过以案释法、现场解答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物业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人大代表指出:“妥善化解物业纠纷是建设平安小区、和谐小区的必要要求,也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此次城区法庭召开的座谈会十分及时且必要,回应了群众关切,也让各方认识到需形成共治合力,将物业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物业纠纷虽事小,却关乎万家幸福。城区法庭将继续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目标,深化司法职能延伸,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法治阳光照亮社区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