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人民法院城区法庭
承办法官和书记员
像往常一样匆匆走出办公室
不过这次不是直接走向审判庭
而是赶往被告家中
原来,在一起特殊的耄耋老人离婚纠纷中,八十多岁的李大爷卧病在床,不便来庭,为方便当事人,承办法官主动将法庭“搬”到病床前,倾心调解,双方和平解除婚姻关系,实现当日立案、当日开庭、当日调解,获得当事人的点赞。
七旬老太“要离婚”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城区法庭诉讼服务大厅迎来了一位七旬老太,手持诉状,要求起诉离婚。不同其它歇斯底里的诉讼离婚当事人,老太一脸平静地诉说着诉讼请求。
经沟通得知,原来,赵老太与李大爷是一对半路夫妻,双方各有子女,重组家庭后共同生活了十多年,感情尚可。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李大爷不幸罹患重病,从武汉就医回来后一直卧床疗养,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法官,我老伴快不行了,离婚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大娘,先别急,得要了解清楚您老伴的具体想法,能说说您为什么要离婚吗?”
当法官询问离婚缘由时,赵老太却支支吾吾起来。
“晚年本应相互陪伴,为何要在老伴生病的时候离婚呢?是夫妻有难各自飞还是另有隐情?”承办法官不由心生疑问。
上门开庭道出离婚隐情
涉老案件的处理关系到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为了解两位老人的真实想法,当天上午,在赵老太的带领下,承办法官与书记员主动“上门服务”,将法庭搬到当事人的住处,就地审理此案。同时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人大代表一起陪同调解,为老人释法明理。
一枚国徽,一张简易的小方桌,就是庭审现场。
通过与两位老人的子女沟通,法官找到了案件的“矛盾点”。
“我父亲与赵阿姨是再婚夫妻,现在年纪大了,身体都不行了,我们两边子女商量了一下,为避免哪个老人先行离世,一家人因财产、赡养、继承等矛盾产生间隙,不如就趁父母在世且意识清醒时离婚,厘清财产和继承权利,由子女各自承担赡养责任。”李大爷的女儿解释道。
听着子女的话,一旁的两位老人沉默不语。一边是至亲骨肉,一边是晚年伴侣,在亲情和利益的纠葛中,两位老人似乎陷入了“两难”。
病床前达成调解协议
这起特殊的案件,调判走向还是取决于老人的真实想法。承办法官坐在病榻边,与两位老人促膝深谈,耐心劝慰他们珍惜十多年的夫妻情谊,更要珍惜晚年的相依相伴。
病床上的李大爷倾诉道,“我和老伴感情很好,只是我的病不想拖累她。这次起诉是我坚持让她来法庭的,我们离了婚,子女也能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照顾各自的家庭。”
听到老伴的话,赵老太潸然泪下,“离了,我也要陪老头子走完最后一程。”
几番沟通下来,看到双方老人坚决的态度,承办法官出具了调解协议,并在基层干部以及所辖社区人大代表的见证下,双方当事人就离婚及财产处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在书记员的帮助下,李大爷颤抖着在调解协议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看着这份充满着晚年心酸的调解协议,承办法官感慨万千,作为家事法官,在能和好的前提下,尽量帮助双方修复感情,如果双方都不愿意继续这段婚姻,法官也应该尊重双方,和平解决纠纷,努力还双方一个轻松愉悦的晚年生活。
这是城区法庭为老年群体提供精准化司法服务,畅通护老“最后一公里”的缩影。近年来,城区法庭不断创新发展预防化解家事纠纷的“枫桥式工作法”,牢固树立“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司法理念,真正做到多想一点、多跑一点、多做一点,让司法温度照亮更多“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