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2023年以来,安陆市人民法院城区法庭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到家事审判中,秉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家事纠纷最优解理念,在专业审判、柔性司法、合力共治、延伸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依法妥善审结涉未成年人权益民事案件565件,调撤率达到78%。案件审理过程中,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5份,用法律武器摁住“家暴拳头”;发出家庭教育令34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22份、家庭教育责任承诺书22份,坚决对不当家庭教育行为说“不”;制发探望权自动履行承诺书46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26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社会共治,绘就护“未”同心圆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始终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城区法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在每一起涉未成年人家事纠纷中,以保护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积极引入妇联、公安、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家事调解员等力量全面参与涉未成年人案件的走访调查、心理疏导、探望监督、家庭教育指导、回访观察等工作,为法官查明案件事实、实质性化解矛盾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支撑,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今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将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关口前移,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意见发布后,城区法庭紧跟时代步伐,第一时间落实意见要求,在审理一起父母均拒绝抚养孩子的离婚纠纷案件中,联合府城街道第二代表家站人大代表向夫妻双方发出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确保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和关爱未成年人精神贯彻落实到案件审理当中。
案件中的刘女士与郑先生因感情破裂而诉讼离婚,在调解阶段,双方就儿子的抚养权归属产生严重分歧,均向法官诉苦自己生活的难处,无法抚养孩子。为充分保障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城区法庭当即联合“家站”人大代表、居委会工作人员,提前沟通协商,凝聚工作合力,共同向当事人提示和强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和权利,以及违反法律要承担的不利后果等。
经释法明理后,双方当事人对孩子的抚养、探望等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表示“即使离婚,我们也会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履行好监护职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共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这是城区法庭运用“法官+”工作机制,成功化解涉未成年人家事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每审结一起涉未成年人纠纷案件,城区法庭都会和当事人保持联系,联合妇联定期上门回访家庭,持续关注孩子在案件审理后的心理变化,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关爱持续照亮这些孩子的生活,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健康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家庭教育,守护未成年人成长港湾
家庭不仅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成年人情感依托和成长的港湾。翻开城区法庭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的卷宗,会发现大多数身处离婚纠纷中的孩子正经历不幸,有的因身体疾病被父母拒绝抚养,有的从小就被父母语言暴力。几乎每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背后都有着一个可怜的孩子,家庭监护缺失已成为未成年人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城区法庭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在涉未成年人纠纷、婚姻家事纠纷中,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通过诉中强化指导、案后回访反馈,聚合各方力量,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协同体系,督促父母“依法带娃”,传播正确教育理念。
今年2月,在审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时,承办法官了解到陈某与彭某闹离婚期间,母亲彭某病重,而作为父亲的陈某不仅没有承担家庭开支和孩子学费,还玩起了“失踪”。在父母离婚和无人负担学费的双重打击下,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小静产生厌学情绪,痛苦表示“找不到爸爸,我就再也不去上学了。”
几经周折,法官终于与陈某取得联系,立即向其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就算要离婚,也要照顾好孩子,不能当甩手家长!”并联合妇联、学校、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对小静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开展案后回访,避免双方离婚后怠于行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职责。
在最近一次电话回访中,小静班主任老师说道:“法官您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后,小静父亲立马就把学费转过来了,小静这孩子最近也开朗多了,成绩明显提升了呢。”从孤僻到开朗,从厌学到复学,这是一次有效防止因离婚纠纷导致父母监管缺失的具体实践,也是对法官守护未成年人工作的无声肯定。
为培育良好家风,厚植家庭教育“沃土”,城区法庭法官还结合实际案例,围绕家事法律知识、亲子关系修复、离婚抚育子女等内容,走进社区、校园开展法治夜校、法治宣讲等活动16场次,旨在帮助家长明晰父母对子女的法定抚养义务,引导监护人正确履责,依法带娃。
法治护苗,照亮“未”来之路
走好人生路,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未来的人生难免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如何更好地提高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护航未成年健康成长是城区法庭做好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家知道法院是做什么的吗?”“法院与法庭之间是个什么关系?”“你们知道法槌的意义代表什么吗?”城区法庭里,一场法庭开放日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安陆市实验小学30名师生、部分学生家长走进法庭,“沉浸式”感受法庭的工作日常。这样的普法场景在城区法庭时常上演。
除了日常的案件审理,城区法庭担任辖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的法官会通过专题讲座、法庭开放日、模拟法庭、庭审观摩等方式走到未成年人身边,根据时事热点和学生特点,针对未成年人在生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校园欺凌、毒品、性侵、网络安全等威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相关问题,精心打磨法治课程,用生动案例帮助青少年增强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法治如春雨细无声地滋润未成年人的心田。
2023年以来,城区法庭共开展“送法进校园”“法庭开放日”活动40次,普法宣传受益未成年人数达3000余人。
今后,城区法庭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家事审判职能作用,持续深耕细作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以法治之光照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更暖、更净、更优的社会氛围和法治环境。